贵州山水,天地造化。
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,形成了贵州“山多地少、石多土少、雨多湖少,丰水又缺水”的省情水情特征。这一特征既体现了贵州独具特色的“山水生态公园”优势,也显现了贵州生态脆弱、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叠加的现实矛盾。
江河两岸,山水之间,贵州人民一直在治水兴水的道路上矢志不渝、砥砺奋进,持续兴起水利建设高潮,在黔贵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治水画卷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贵州水利举全行业之力,强力推进水利建设大会战、饮水安全攻坚战、水旱灾害防御战、水生态保卫战、水利改革突围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“六场战役”,在破解水利短板、助力脱贫攻坚中彰显了水利担当,创造“黄金十年”的水利辉煌,被誉为“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”。
从脱贫攻坚到同步小康,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和追求,对水资源、水安全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时代是出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,人民是阅卷人。应当看到,由于早期贫困程度深、历史欠账多、水利基础弱,贵州尚未形成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,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,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,兴水动力不够强劲,水利发展任重道远。“十四五”是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,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期,围绕省委“一二三四”的工作思路和国家水网总体布局,着眼构建适应“四新”要求、“四化”需求的水利保障体系,“十四五”乃至今后一个时期,贵州水利发展如何定位、怎么布局?水利事业怎么看、怎么干?这是需要认真思考且务必及早回应的现实命题。
在总体布局上,构建“一张大水网”
贵州水网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统筹解决贵州缺水短板、水旱灾害威胁、水生态脆弱、水工程调控功能受限、水利信息化管理滞后等问题的突破口和总抓手。贵州水网网架构成上以江、河、湖、库为骨干水源,以天然河道和重要输配水工程为主干,以城乡供水管网、灌区田间工程等为分支,以山塘、山泉等分散水源为补充。区域布局上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,西北、西南、东南、东北为四翼,形成“一核四区”贵州水网。管理体系上以水法规体系和河湖长制为制度保障,以动态的水价改革体系为发展动力,以智能化信息系统为监控调度手段,持续构建系统完备、安全可靠、集约高效、绿色智能、循环畅通、调控有序的现代化水网体系。
一核即黔中水网。
围绕“强省会”五年行动目标,按照“大力推进贵阳—贵安—安顺—黔南经济区统一规划、统一政策、统一管理”的要求,以黔中水利枢纽、夹岩水利枢纽、黄家湾、红枫湖、凤山等水库和洪家渡、普定、引子渡、东风、乌江渡等水电站及乌江、三岔河、六冲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水网,形成南北两条输水主动脉,南部以黔中调水为主,北部以夹岩调水为主,远期规划建设黔夹连通工程调剂黔中和夹岩两大水源,统筹解决贵阳、贵安、安顺、遵义和毕节东部、都匀、凯里等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。
四区即黔西北、黔西南、黔东南和黔东北区域水网。
以玉龙、彭家桥、双桥水库加高、双河等水库和草海及洛泽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西北水网,主要覆盖解决六盘水市中心城区、威宁县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。以马岭、英武、美女山、兴仁、五嘎冲等水库和马别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西南水网,主要解决黔西南州和盘州市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。以忠诚、下江、黎平、黔东水利枢纽等水库和清水江、都柳江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东南水网,主要解决黔东经济区和黎从榕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。以车坝河、花滩子、岩口、大兴等水库和锦江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东北水网,主要解决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。“十四五”重点建设黔中水网和黔西北水网,同步推进其它区域水网建设,推进贵州水网有序实施。
在发展动力上,找到“两把金钥匙”
水价改革。水价改革是破解水利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,是保障水利投入、建设、管理、运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,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。贵州虽属丰水地区,但水资源利用率低、水利资产效益低、水商品意识较弱。“十四五”期,贵州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,积极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,加快建设完善与水利投融资和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衔接、科学灵活反映成本变化和市场需求,充分体现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水价机制,理顺价格水平,强化价格监管,有效发挥价格杠杆作用,引导水资源高效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,进一步通过REITs等方式盘活水利资产、提升水工程效益和水资产价值,实现以水养水、以水兴水。经过反复研究论证,贵州《关于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》近日出台,一池春水即将激活,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基本形成。
依法治水。没有一套规范的法治体系作保障,水利改革发展将寸步难行,推动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,需要以法为器,科学治水。贵州水利系统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总目标,将法治建设作为有效的治理手段,相继出台《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》《贵州省河道条例》《贵州省节约用水条例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,实现了行政权力更加精简高效、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完备、行政决策更加民主严谨、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、法治宣传教育创新突破的目标,法治建设在水利改革发展中成效作用不断凸现。“十四五”,我们将依法治水作为开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“金钥匙”,紧盯法治政府建设目标要求,推动水利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,全面提升水利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在治水思路上,谋划“三大水战略”
留住区域有限水资源。贵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79毫米,水资源总量达到1062亿立方米,人均占有量2800立方米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历史欠账,蓄水保水能力弱,水资源利用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。特别是黔西北威宁、纳雍、赫章等县区域,年均降雨量只有900毫米,“十年九旱”,经济发展严重受限。“十四五”,贵州围绕“一核四区”水网布局,以“百库大会战”为抓手,全力推进水库工程、引提水工程、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,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,尽量蓄引利用好区域有限水资源,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。多年缺水地区如果能早日补上水短板,有了水保障,经济发展后劲将实现突破性增长。
保障高质量发展水需求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贵州围绕实施“四化”战略,进一步加大投入,加快建设,构建贵州水网体系,切实加强现有水利设施运营管护,深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,抓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,严守脱贫攻坚成果底线,加快水价改革,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水务一体化,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,全面提升贵州水治理能力,全力以赴保护水资源、改善水生态、优化水环境、确保水安全,更好满足生活、生产、生态用水需求,以水利高质量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保护自然良好水生态。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。贵州生态底色好,但由于地形地貌特殊,山高坡陡,自然生态脆弱,水土流失严重,石漠化问题突出,保水保土、生态修复任务较重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贵州水利系统坚守两条底线、肩扛上游责任,全面推行五级河湖长制,铁腕推进“清四乱”行动,加快推进水土保持、重点河湖水生态治理修复、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等工程建设。坚持治山与治水相结合,坚持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,实现建设一处水工程,打造一处水风景,治理一条江河,幸福一方百姓,持续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。
在区域水利上,聚焦“四个主抓手”
编制好区域水规划。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也是水利规划编制的关键期。在《国家“十四五”水安全保障规划》的总体布局下,编制出台《贵州省“十四五”水利发展规划》《贵州省“十四五”节约用水规划》《贵州省“十四五”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》《贵州省水安全水保障规划》《贵州“十四五”农村供水保障规划》等一批省级层面的规划。同时,在省级层面的规划布局下,市县两级都应静下心来,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需求,抓紧研究编制区域水利发展规划,按照“五个结合”原则,为“十四五”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定好位、布好局、算好账。
建设好区域水工程。按照《贵州省“十四五”水利发展规划》总体布局,推进以供水安全、防洪安全、生态安全为目标,兼顾水电、水运、渔业、旅游等水需求,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、小型水库为重点,统筹重点引调水工程,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,逐步构建合理配置的水资源格局,基本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。同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、农村供排水等工程,打造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工程保障体系。“十四五”,贵州在加快推进夹岩、黄家湾、凤山等工程的同时,加快推进“百库大会战”,新开工100座以上大中小型水库,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、县县有中型水库、乡乡有稳定水源。
打造好区域水企业。充分利用各市县水资源优势,打造以贵州水利投资集团为龙头,以市县水利投资公司为支撑,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、城乡供排水、生态渔业、天然饮用水、水利风景等为重点,做强水企业,做大水产业,盘活水资源,发展水经济,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。原则上每个县区都要有一个规范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的水利企业来承担兴水治水和管水用水的具体任务,这是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根本依托和必由之路。
运行好区域小水网。结合各流域水系水资源禀赋,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、市州为区域网络,统筹推进市县区域水网建设和区域间水网协调联动,形成“省有省网、市有市网、县有县网”纵横交汇、曲直随向、网网相连、融汇贯通的水网体系,推进水资源空间配置更加优化。由市县政府通过水网和管水企业统筹调控,在保证区域水安全的基础上,保障粮食安全、经济安全、生态安全,实现水资源效能最大化。
在规划原则上,坚持“五个结合”
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,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92.5%,境内群山延绵、沟壑纵横、水系发达,但由于地形切割较深、海拔落差较大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,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,70%的降雨集中在汛期,大量水资源白白流走,加上山区农村群众居住分散,人高水低的矛盾较为突出。因此,要有效破解贵州山区水利保障问题,在规划上必须坚持“远近结合、大小结合、蓄引结合、城乡结合、生产生活生态结合”的原则。
远近结合,在空间范围上,合理配置当地水源和外调水源,先当地后外调;在时间序列上,近期配置方案要统筹考虑远期发展用水需求,对年际来水蓄水用水放水要动态监控、统筹调配。
大小结合,在水源选取上,统筹江河湖库、山塘山泉等大、中、小、微不同规模水源,连通互济,以大补小,以丰补枯,确保区域供水安全。
蓄引结合,在取用水方式上,统筹规划实施蓄水工程、引水工程、提水工程等不同水源类型,实现动态调配、优势互补,完善供水格局。
城乡结合,在区域供水配置上,统筹考虑城镇、工业、农村、农业等不同用水对象,城镇供水向农村供水延伸,扩大供水范围,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。
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合,在供水保障上,既要考虑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及渔业水运等用水,又要留足生态环境用水,根据需求统筹调配,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好水源综合效益。
在行业作风上,强化“六见”要求
定位、布局、规划确定之后,干部就是决定因素。2020年,贵州水利人顶着压力、扛着担当,用见人、见事、见时间、见责任、见终端、见成效“六见”作风,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“战疫、战贫、战灾”,打赢了水利脱贫攻坚战,圆满完成“十三五”水利建设任务。进入“十四五”,贵州水利进入又一个发展“黄金期”,省委、省政府明确要加大投入、加快建设。为扩大投资、拉动内需,围绕“强省会”战略水安全保障,即将启动“水利建设三年攻坚行动”,工程项目多,建设任务重,工作压力大,不仅需要保持山一般的定力、水一般的情怀和牛一般的韧性,更需要保持一种坚定的执行力。水利干部要继续发扬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、科学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新时代水利精神,坚决扛起贵州水利建设的历史任务。
“六见”的关键在“见终端”。落实好“六见”要求,确保每件事都有人具体抓、有时限要求、有责任体系,每项工作都见到终端、落到实处、看到实效,是实现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作风保障。
在发展理念上,跳出水利“七看水利”
如何从传统水利思维中走出来,用系统思维把水利放在新发展格局中重新认识和审视,对水利谋篇布局作决策,至关重要。
从治国理政哲学思想上看水利。兴修水利、防治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计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明确提出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水思路,就保障水安全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,作出一系列治水兴水重要论述,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新时代治水方略,蕴含着辩证思维、系统思维、创新思维、法治思维、底线思维、历史思维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,重新审视水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、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担负的时代使命,要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在更广阔的视野、更多的维度、更大的格局中认识水利、思考水利,明晰水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经济安全、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。
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历史转折点看水利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贵州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。从“十二五”到“十三五”时期,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,加大投入建设力度,加快破解水利短板,相继实施了黔中、夹岩、黄家湾、马岭、凤山等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,接连推进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、攻坚决战、挂牌督战行动,全面推行从省到村五级河(湖)长制,持续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,纵深推进水利各项改革,全省工业、农业、生活、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,在助力贵州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大考中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。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水利保障,进入新发展阶段,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水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保障。
从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理念看水利。“人的命脉在田,田的命脉在水,水的命脉在山,山的命脉在土,土的命脉在林和草”,水始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基础要素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首先要解决的是水生态文明建设,实现人与水的和谐。贵州应坚持以水定需、量水而行、因水制宜,重视节水治污,重视生态修复,重视系统治理,统筹解决好因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,坚决保护好良好却又脆弱的自然水生态,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。
从水安全保障的底线思维看水利。江河安澜、工程安全关乎民生福祉和发展大局。贵州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,水旱灾害多发,加快构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当前,全省正处在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关键时期,部分已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,安全隐患较大,在建工程点多面广线长,水利工程运行安全、度汛安全、施工安全责任重大,要树牢安全红线意识,健全安全体责任体系,强化安全监管手段,提升安全保障能力,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底线。
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上看水利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人民群众及各行各业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水安全、水文化的需求更高。我们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,结合资源综合禀赋、区域发展目标、流域综合规划,统筹谋划水利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,使水资源空间配置更加合理,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自觉,水生态修复治理更加坚决,水法治保障更加完善,努力实现从工程水利、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、现代水利的转变,实现水利的高质量发展。
从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看水利。贵州地处西南腹地,是祖国的能源输出基地和战略大后方,是“两江”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,战略地位、生态地位十分重要。“十四五”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,贵州要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坚守两条底线,扛起上游担当,在国家大水网的总体布局下,围绕“生态强省”战略,着力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,构建适应“四化”发展的贵州水网,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;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,构建适应国家生态战略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,实现“两江”清水东南流;着力加强体制机制、水利法治、人才队伍、监督体系、智慧水利等建设,构建政治坚定、机制健全、制度完善、决策科学、执行有力的保障体系,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。
从人类治水历史长河中看水利。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一部辉煌的治水史。大禹治水、郑国渠、都江堰、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治水经典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一代代水利人栉风沐雨、励精图治,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治水之路,打造出一座座令世人瞩目的水利水电工程。2020年贵州威宁人民在这片脱贫攻坚任务最重、水资源条件最差,而土地条件又最好的县域,用100多天时间集中实施了100多个引提水保障工程,铺设各类管道约5000公里,激活了产业扶贫一池春水,40万亩蔬菜基地喜获甘霖,大获丰收,创造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新奇迹。因为有了水,以前只能种植玉米、土豆的大片土地,通过调结构改种多季蔬菜,每亩地收入从原来不到2000元提高到上万元,带动当地增收约15亿元,56.7万名群众增收,3.4万贫困劳力就业。“威宁经验”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。我们要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结合贵州省情水情,敢于破局创新,用更宽阔的视野、更新的理念、更大的格局,科学谋划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发展路径;我们要坚持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,既要尊重历史,也要尊重现实,更要对得起未来,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,推动水利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,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相协调,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,让水利成为贵州历史长河中永远的经典。
“一张大水网”是贵州水利的壮美蓝图和奋斗目标,“两把金钥匙”是贵州水利发展的关键动能,“三大水战略”是贵州水利的核心思路,“四个主抓手”是各区县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,“五个结合”是破解贵州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规划原则,“六见”要求是新时期贵州水利人的作风保障,“七看水利”是贵州水利人“跳出水利看水利”的全新发展理念和视野格局。这七个方面系统地构成新时期贵州水利的战略定位、宏观布局、发展思路、基本要求、工作举措和有效保障。